台灣報業的現況,簡言之就是「辯、變、辨」。

報紙之間,本來就是互相競爭的。除了市場上原有的商業利益,還有報業中特有的,各報社的預設立場。這個立場可能來自於政治屬性,也可能來自對某議題的意見,導致各報社時常處於「一件新聞,各自表述」的狀態。

這種情形是報業的常態,美國各家報紙,也都有其支持的對象,進而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對手的特色及特定的閱報族群。台灣目前也朝這方面發展,而立場色彩最為明顯的,就是當各報遭遇到政治事件時。聯合較藍,自由、台灣日報等較綠、中時則大部份時候可算為偏藍。同一事件可以在自由報紙以頭三版來大幅報導,也可以在中時的頭三版完全消聲匿跡(如馬英九出入富邦招待所事件),當然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新聞(如公投議題)。

種種的考量之下,每份報紙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。這些風格可能因為立論正確成為主流,也可能因為支持群聲勢浩大成為主流,也可能淹沒在一堆所謂的主流當中-這種以「百家爭鳴」的方式來找到屬性類似的閱報人的策略,就是「辯」。

自從得知蘋果日報預計今年四、五月登台後,引起各大報不可避免的恐慌。與其說各報怕蘋果日報,倒不如是怕視覺影像化的新型態報紙。台灣報紙一向是以資訊的大量提供為主要宗旨,但在電視、網路日漸普及後,沒時間消耗的大批資訊,對閱聽人來說反而可能造成浪費,群眾漸尋求更快、更簡單的方式來了解社會的節奏和脈動。而蘋果日報的圖像化正可達到這個要求。

蘋果以聳動標題和大膽的編版、大量的啟用圖片,帶來了一份破除台灣「黑白報紙」形象的新報紙,給了買報的民眾多了不一樣的選擇。但,早在其正式登陸前,台灣各報就紛紛進行了改版動作。聯合將分落方式改變,方便讀者閱讀;中時在中美戰爭時嘗試大標題作法,並在最後改版時,修正了標題的走文方式,配合現代人的習慣;自由用全彩的印刷,企圖搶先蘋果一步,攻下市場…,諸如此類的改變不勝枚舉。

影響所及,不只是綜合性的大報。蘋果來台,更瞄準的還有大成影劇、星報等以娛樂為取向的報紙。大成影劇一向以優良的印刷、眾多的「星」版面來吸引讀者,星報則用五元的策略,讓只想閱讀影劇版的人可以有更為節省的選擇。但是,蘋果大量結合了休閒娛樂和影劇等的副刊版面,以彩色印刷及超低價格,引起此類讀者的注意及新鮮感。大成和星報也在版面及屬性上做了變動,讓自己的報紙能更契合到某部份的讀者,以便跟蘋果做一區隔。

蘋果的出現,讓沉寂以久的台灣報業,產生了極大的變化,不只帶來新的報業經營型態,也考驗著台灣讀者的忠誠度。蘋果最被詬病為內容的不足,但是,對於無暇細細讀報的人來說,只要稍微得知最新消息即可,除非對某議題特別有興趣,才會在台灣原有的大報中找尋詳細資訊。這樣的報紙,到底有沒有對其他大報產生威脅?多少是有的。但也讓各報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定位,讓台灣報業呈現更生氣蓬勃的現象,讀者也更可以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選擇-蘋果帶來報紙的重新反省和路線的修正,就是「變」。

在這樣多型態、多變化及各報有其隱藏或外顯的立場包裝下,除了依當時的需要來選擇閱讀的報紙外,各報報導的真實性更成為報紙是否受人信服的重要依據。過於政治色彩的言論、過於捕風捉影的猜測、過於破壞新聞倫理的報導方式…,都讓民眾對報紙(或許應擴張為媒體)蒙上一層不信任的陰影。

在追快、追獨家的心態下,記者對新聞來源的正確性,似乎少了一些查證,以致種種因報導錯誤而造成的事件頻頻發生。由於報業競爭激烈,沒有人願意漏掉任何一則新聞,所以,更助長了「寧可錯殺一百,不可放過一人」的氣勢,各報之間連帶發生失誤的情形也頗常見。

閱聽人看報紙之前,已漸漸在心裡有了個「報紙說的都有問題」的成見。這顯示的是我們的新聞判讀教育成功,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報紙已漸漸失去其公信力,原先超然的媒體地位也慢慢剝落。這樣的情形,對報紙產製中的各執行者來說,是有些悲哀的吧!由於報業的生態,讓報業在報導的同時,常暫時丟開了新聞「求真」、「求實」的本質;讓讀者已經習慣報紙接二連三的錯誤;讓社會大眾等著看下一步,報紙又要鬧出什麼笑話。

或許,在追求更高閱報率之前,報紙應該先靜下心看看,自己的內容出了什麼問題-好好對自己所做的新聞用心,講究其真實與報導的必要性,這就是「辨」。

「辯」、「變」、「辨」,或許還無法完全包括報紙競爭的生態,但是卻可以是一個初步了解報紙現況的方向。在與競爭對手相「辯」、為了吸引讀者而「變」、注重新聞品質而「辨」之後,台灣的報業是可以期待的吧?我這麼希望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